曾经的守望者联盟巅峰对决——阿森纳2:2利物浦

昨天 16:52

作者:淡然微笑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双方都积极创造机会并施加高压。从数据上看,利物浦在控球率方面略占优势(55%对45%),而阿森纳在防守端表现稳固。阿森纳的预期进球(xG)为1.03,稍高于利物浦的0.85。两队射门次数相同,阿森纳9次(其中3次射正),利物浦9次(其中4次射正)。在对方禁区的触球次数上,阿森纳33次,略多于利物浦的26次。总体而言,这场比赛双方互有攻守,双方球迷都觉得本方是有机会拿到三分的。这种势均力敌甚至体现在大家都吃了两个黄牌,犯规14次(无意过度解读场上判罚)


半场的细节决定下半场风向

阿森纳 2 : 1 利物浦

预期进球(xG):阿森纳 0.80 | 利物浦 0.36

射门次数:阿森纳 6次(2次射正) | 利物浦 3次(2次射正)

在对方半场的触球:阿森纳 108次 | 利物浦 63次

在对方禁区的触球:阿森纳 15次 | 利物浦 11次

阿森纳通过更高的防线和积极的压迫主导了比赛,快速直接的进攻让利物浦处于防守状态。利物浦的位置更靠后,压迫强度较低,虽然偶尔能控制球权,但难以掌控比赛节奏。阿森纳的控球和有组织的压迫让他们在上半场略占上风。

可以说本场比赛的强度,颇有每一寸草皮都在激烈争夺的即视感,利物浦上半场是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场面。但是利物浦下半场反攻的优势其实从上半场一步一步积累而来,标志性的场面就是33分钟麦卡吃到了黄牌。


可以看出来阿森纳的球员整体状态还不错,但有一些球员因为训练不系统等原因,在33分钟附近利物浦连续的给阿森纳上对抗强度,让如加布里埃尔、廷贝尔早早下场,消耗了阿森纳不少的体力槽。这个细节也要提到目前琼斯需要提升的部分,作为本赛季中场的主要轮换在这个重要的33分钟节点,琼斯并没有在身体对抗上对对方形成足够的消耗,更多是麦卡、格拉文、科内特来提升对抗强度。而一个标准的轮换球员,是要在场上充分的发挥/利用规则的,而不是在拼刺刀的时刻让核心球员比如麦卡早早吃黄。

下半场:斯洛特预谋的提速?

格拉文贝赫、琼斯和麦卡利斯特这个中场组合长于传球和低位防线的稳定性。他们擅长保持控球和相对保守的传球。多米尼克·索博斯莱的替补上场他带来的强度、跑动能力、速度冲击力是利物浦下半场起始的标志性节点。虽然他最近状态不是很好,但下半场小伙伴们可以直观的看到索博的上场是利物浦开始利用速度优势,把体力槽优势转化成场面优势甚至进球的开始。

而努涅斯延续了最近不错的状态,在比赛最后阶段依然有体力去冲击阿森纳防线,作为阿森纳球迷一定会更直观的感受到最后阶段努涅斯带来的威胁。下图远藤航的这次触球,除了第一脚可以直塞给努涅斯之外,后续努涅斯也重新跑位在远藤航拿顺球之后还有一次机会直塞,最后竟然没有尝试传球杀死比赛直叫人血压升高。


那些值得一提的比赛内容


1. 防线高度(Defensive Height):阿森纳(红色)和利物浦(蓝色)的防线高度在整场比赛中都有波动。阿森纳的防线高度总体上略高于利物浦,尤其是在开场阶段和比赛后段,显示出阿森纳更积极的防守站位。

2. PPDA(每次防守行动所需的传球数,值越低代表压迫性越高):在开局和一些关键时段,阿森纳的PPDA值较低,表示他们的压迫性更强。总体来看,阿森纳在上半场的压迫较为密集,而利物浦在某些时段的PPDA值增高,反映出他们的压迫强度相对较低。

3. 速度(Speed):利物浦的速度在上半场多次高于阿森纳,尤其是在比赛前半段。阿森纳在某些时刻(特别是比赛后半段)也加快了速度,但整体上利物浦的速度优势较明显。

4. 纵向速度(Direct Speed):纵向推进速度显示了阿森纳和利物浦的进攻直线性。图中阿森纳和利物浦的纵向速度都出现了正负交替,反映出两队在进攻中交替进行快速和缓慢推进。

5. 压迫强度(Pressing Intensity):阿森纳的压迫强度(红色)在比赛前半段表现更强,而利物浦在上半场的压迫强度相对较低。整体来看,阿森纳在比赛的多数时间里维持了较高的压迫强度。

6. 控球率(Ball Control):阿森纳和利物浦的控球率在比赛中交替上升。阿森纳在开场和上半场的某些时段控球率较高,而利物浦在比赛中段和下半场某些时刻控球率占优,显示了两队在不同时间段对比赛的控制。

篇后语

阿森纳在比赛中采取了更高的防线和更强的压迫性,利用控球和速度来保持比赛节奏。利物浦则在一些时段中通过快速推进和间歇性控球来制造威胁。整场比赛双方在压迫、控球和推进速度等不同时段不同策略的调整,最终呈现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